历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与《积石堂记》

发布日期:2014-07-28 16:20   阅读数:5099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民国时期,顾先生两次来兰。1937年到西北考察教育,受当时甘肃学院朱铭心院长之聘开办讲座并任文史教授。1948年6月应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请主持历史系工作。

《积石堂记》是顾颉刚先生在国立兰州大学任教期间,应辛树帜校长之请为新落成的图书馆(辛树帜校长名之为“积石堂” )而作的题记。

《積石堂記》

當左文襄公之創建甘肅貢院也,至公堂後,越方池爲觀成堂,二堂皆西向,其北爲閱卷各房科,制度甚盛。其手書聯額克保至今,書法厚重沈毅,令人愷然想見其德性。民國十六年,馬鶴天先生任甘肅教育廳長,于斯立中山大學,設禮堂于至公堂,改觀成堂爲圖書館,時藏未豐,地固有餘裕。是後甘肅學院因之。至三十五年,中央政府因學院之舊,立蘭州大學,命辛樹幟先生長校。先生遠矚高瞻,知樹人大計必以師資及圖書儀器爲先,既慎選師資,廣羅儀器,更竭其全力于購置圖書,京滬隴海道上,輪轂奔馳,捆載西來者大櫝數百事。未幾,戰禍突興,陸行阻絕,又以飛機運之。二年之間,積書至十五萬册,卓然爲西北巨藏矣。于是以至公堂爲閱覽室,盡辟觀成堂後小屋二十爲書庫。猶感不足,相其地宜,各房科舊屋歷年久,虞傾圮,乃于三十七年之夏拆除之,即其基址建藏書樓二座,前樓縱四十一公尺,深八公尺,高十二公尺,樓上下面積六百五十六平公方,以爲圖書館辦公室及研究室、陳列室。後樓縱四十公尺,深十二公尺,高十公尺又五寸,面積九百六十平公方,書庫及閱覽室萃焉。兩樓所容,計可三十萬册。後樓之北尚有餘地,他年海內承平,中外縹緗紛沓而至,兩樓不可勝容,則將增築書庫,期爲八十萬册之儲。其規模之宏,致力之銳,所以推動西北文化者,豈不偉歟。工事既粗成,援校中新築題以名山之例,名之日積石,請寧夏省政府馬主席少雲奠其基,且顔其堂。斯堂也,居全校之中央,聳然而高,左接觀成,右挹至公,左公之遺澤藉之以長存,馬公之嘉惠因之以永記,寰宇人士凡來游于此者悉將登堂而求圖籍之材,爲之低徊留連而不忍去焉。夫積石者,山海經謂之“禹所積石之山”,禹貢則曰“導河積石”。蓋永靖積石關峽長達二十餘裏,兩山相逼,如削如截,黃河中流,若處溝瀆間,古人至此,欲溯河源而不可進,遂以爲導河之始。其北山爲第三紀紅利礫上升所成,“爲火成岩,爲花崗岩”,若五丁力士所堆積累聚者然,初民好以一切奇迹集中于禹身,故謂之爲禹所積也。後世地理智識日增,沿流溯源,得至悶摩黎山,以爲禹當始導于此,遂呼悶摩黎山爲積石,轉名故山爲小積石,是直左氏所謂新間舊耳。蘭州大學居大河之濱,關門于墻北,不數武即聞之聲,師生所飲無一滴非取諸河者,飲水思源,詎可以忘積石。抑凡教于斯學于斯者,無日不挾策而洛誦,則又安可以忘積石堂。水也,書也,固皆校中人所不得須叟離者也。樹幟校長以積石名此堂,旨哉味乎!少雲主席家于臨夏,一縱馬即至永靖,以其鄉土之名山題額于菁莪育才之地,知其必有樂于斯也。堂之築,相度規劃者,校長而外,圖書館何主任日章及董教務長爽秋,段訓導長子美,水院長天同,喬院長樹民,王主任德基,陳主任祖炳;設計者錢工程師青選;繪製圖標幷監修者劉工程師郁文,郭工程師祖培;籌集經費者劉秘書宗鶴,牛主任得林;購運材料者吳主任鴻業及劉君希誠;承包建築者,裕盛營造廠馬經理式玉;監督工事者焦君信之。群策群力,旦夕不懈,用能于金融波動之際,百日而功成,此不可不記以章之者也,頡剛自抗戰以來,流離播遷,雖備員大學,曾未能一日安居,書本之荒久矣,年日長而學日疏,思之常悚歉。今夏來此講學,得覽藏書,左右逢源,重度十餘年前之鏗研生活,日眙心開,恍若渴驥之奔泉,力不可抑而止,是以家人屢促其歸而遲遲其行也。使采儲八十萬册者,吾忍不終老于此耶!茲當臨行之日,躬逢落成之典,爰書其事于石,以告後人,知創始之難焉!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顧頡剛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