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课》作者陆晓娅做客兰州大学第十四期“风速对话”读书分享会

发布日期:2018-12-21 09:45   阅读数:1941

12月14日14:30,兰州大学第十四期“风速对话”读书分享会在榆中校区天山堂C302举办,本期分享嘉宾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原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青春热线”和公益机构北京歌路营创始人、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陆晓娅女士,分享书籍是《影像中的生死课》(作者:陆晓娅),分享会由图书馆及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刘映琦主持。

《影像中的生死课》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陆老师从开设这门生死课的初衷谈起。她说,之所以在退休之后在高校开设这样一门公共通识教育课,首先缘起自己非常热爱阅读。从生涯理论角度讲,随着大量阅读的积累和人生经历的丰富,需要通过一个载体将过去的阅读思考和人生体悟做一个创造性的整合,并希望通过有意义有意思的方式来“KILL TIME” 。其次,深受几位著名心理学导师和学者的影响以及过去多年在高校和一些机构带领志愿者团队做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工作经历,促使自己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能够帮助和启发大学生思考人生,“以终为始”,探索自身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陆老师分享了两位心理学大师关于生命死亡的观点:现代人活的不好,其中一个是和丧失意义有关。人主要关心的并不在于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人们直面死亡,反而可以促进成长。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直视骄阳》,欧文•亚隆著)。她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和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陆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死亡诗社》、《浪潮》两部电影,并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第一是帮助年轻人成为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公共生活。

陆老师谈到,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有它的正向价值。“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它让人们觉得:活着,并非理所当然;死亡,永远比预期来得早。她以自己退休10年的经历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什么是向死而生,展示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和价值所在。陆老师还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她鼓励同学们,人要不断学习,寻找和建构生命的意义。她的勤奋好学、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以及自身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和能量的生命状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