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禮記》

【內容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字    數】:99010字
【作品格式】:4尺對開條幅,小楷,計118幅。
【完成時間】:2007年5月14日——2007年10月1日
【點滴感受】:
    《禮記》可以說是農耕文明的百科全書,但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如何當領導,如何做群眾,如何當農民,如何做學生,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主持婚禮,如何主持喪禮及祭禮,甚至於如何上菜都做了詳細說明。《學記》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就其失者也。”為學者應該切記。《禮記•曲禮》: “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乘必以幾”。為什麼父子有距離,爺孫為一體,上了年歲的那些老人為什麼忙著為兒子找媳婦,那麼著急的抱孫子,因為先民的昭穆制度都遺傳到我們的血液裏了。如果要我用一句話概括《禮記》,那就是挨幹啥的時候就幹啥去,春天記不起插秧就什麼別想了。
    漫步國學經典,會發現除了有農時、日食以及自然災害等的描述外,很少有其他自然科學的記錄,這可能是中國之所以落後的一個很重要的癥結。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沒有科學的概念。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會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實在是偉大。改革開放三十年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三十年。美國前總統的一位科學顧問說過:“很少有人認識到,當前被如此廣泛稱頌的高科技,本質上是數學技術”。有的人反對奧數,什麼離散、模糊,群論等等對我來說就是天書,但我不反對奧數,我反對的是讓和我一樣沒有數學天份的人學奧數,數學真是太奇妙,數學可以撼動地球。有數學天份的孩子一定要學好數學。愛迪生說過:“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僅看前半句很容易讓人鑽牛角尖,僅看後半句會讓人失去鑽研的勇氣,兩半句話缺一不可。
【作品全貌】: 胡猛立抄读国学经典-《禮記》

liji49.jpg
liji50.jpg
liji51.jpg
liji52.jpg


 
 
Copyright(C)1997-2009 兰州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