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中庸》是《禮記》中一篇,《四書》之一。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提出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子思(前483-前402) 戰國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孔鯉之子,曾子的學生。以“中庸”為自己學說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觀念“誠”說成是世界的本源,認為“誠者,物之終始”,強調“不誠無物”。孟子曾受業于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繼承和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 【字 數】: 《大學》1753字、《中庸》3568字。 【作品格式】:小行楷,20尺條屏。 【完成時間】:2006年6月3日——7月3日 【點滴感受】: 天下文章一大抄,關鍵看你會抄不會抄。漫步《大學》、《中庸》,不由的發現,有不少的句子是抄的,但是一點也不有損於經典的形象,原因就在於他們明確表態是抄的,而且還不厭其煩的詳細列出了抄的具體地方,而且鼓勵你如有興趣也可以到那兒轉悠。這叫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引得引得(INDEX)有引必得,知識的傳承和創新一目了然。孔子雖然說“述而不作”,引用了大量《詩經》和《尚書》的原話,但絲毫沒有人懷疑“子曰”的原創性。《藏書》、《焚書》、《談藝錄》,《管錐編》的作者說的話遠遠沒有抄的多,但他們是探幽入微,鉤玄提要;是體大思精,旁徵博引,更何況詞話有善盜之說,字字有來歷,句句有典故。 2001年2月15日版的《自然》雜誌上的“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human genome”一文,共有452條參考文獻,這篇論文可是希望問鼎諾貝爾獎的論文,抄的可怕不。 【作品全貌】: 胡猛立抄读国学经典-《大學、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