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小楷抄讀展”自序
2005年的夏天,天氣很熱,“國學”也很熱。下班後,由於天性木訥,不善交際,活動空間很小,坐在宿舍發呆,突然想到國學到底是什麼,想了半天,除了幾句斷章取義的語錄和殘缺不全的格言外,大腦有一種空空如也的窘迫。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何不在業餘時間靜靜地聆聽一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教導我們的呢。就這樣,我整理好行裝帶著一份虔誠上路了,這一走就是四年。一杯清茶,二方石塊,三尺宣紙,無論寒暑,每晚必課。時至今日,用小楷恭錄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傳》、《顏氏家訓》、《道德經》、《莊子》、《孫子兵法》、《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及左思《三都賦》等共16部國學經典的全文。展開全長近千米,總字數約六十五萬。這一抄,可了不得,真的有一種令人深深感動的東西在心中轉悠,那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賢的智慧所歎為觀止。
在抄錄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到祖先好象把話都說完了,我得意的想,這句話總有原創性吧,但孔子“述而不作”、 唐玄奘“譯而不作”、 朱熹“注而不作”、 紀曉嵐“編而不作”好象已經表示過了,我還是乖乖地抄而讀之吧。
不同的人對經典有不同的解讀。我有發憤蛀書,開卷有疑的決心,但就自己的學力和識見不可能在四年內對先賢經典有所體會。雖然時代在進步,甚至於我們所學的有些知識還沒有學會就被淘汰了,用的電器還沒有把功能弄清楚就已經過時了,但先賢的智慧永遠不會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事實上新的不一定是先進,舊的也不一定是落後,創新和進步需要發動機,有時也需要刹車。某些守舊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認祖歸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創新。國學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傳承著我們民族的優秀思想和文化傳統,有批判的繼承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時光不知不覺已經到了2009年的夏天,天氣還是很熱,但心已經比4年前靜了好多。本想辦一個抄讀經典物理展,但一介書生,談何容易,於是想到了網路。汗流浹背的我又拿起了相機把抄錄的經典作成了相片,並在電腦上折騰了一會,製作成電子檔。離蘭大百年校慶的日子也很近了,在藥麗雯、沙勇忠、張旭晨、楊克虎、張恒深、李守唐、萬振新、党群、何顯華、臧兵等領導、老師和朋友的指導和幫助下,籌畫以“獻禮百年蘭大,弘揚國學文化”為主題的“國學經典小楷抄讀展”活動。讓我感動的是88歲高齡的何裕老師、72歲的黃漢卿老師不辭辛勞,欣然題寫了展標,對後學予以關心和支持,沙勇忠館長在百忙中撰寫序言,在此,我深深的表示敬意和感謝。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作品雖然簡陋,但做為蘭州大學的一名普通員工,能用這種形式祝賀100周年校慶,我感到驕傲。
思飄雲物外,心靜自然涼。先表謝忱!俾以為序。
胡猛立 2009-9-6
|